安踏杯特辑‖从教练组到球员们,我想带你了解他们对篮球和兄弟的坚守
六月,热浪如猛兽般肆虐,烈日照耀着每一个在奔波的人。毕业、回忆高考、骑勇大战、安踏杯,山大人的六月,就这么开始了。
高考让人憧憬,毕业让人感伤,离别和未来,是六月不变的基调。而篮球,能让你感受到六月的热情。
6月1日,安踏杯篮球赛战火重燃。到今天,来自不同学院的23支队伍已经在球场上征战数日了。
在上一周的小组赛中,各个学院的代表队都打出了自己的精气神。汗水、呐喊、碰撞,这是属于球员们的浪漫。在场上,每一个镜头都在努力捕捉他们的身影;而在场外,他们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裁判——严于律己,忠于规则
本次安踏杯比赛的裁判组,由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团委学生会全体成员组成,他们有专业的裁判委员会,有认真的技术统计和工作人员。
作为裁判员,坚持公平公正是毋庸置疑的,秉公执裁、严肃评判、公开严明、不徇私情,是裁判的基本职业素养,相信每一位裁判员都能做到。
他们是裁判,同时也是学生。他们和我们一样,都有着繁重的课业和训练。或许看起来很轻松,但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吹吹哨子这么简单。从技术动作到比赛规则,从计分到核对,每一个步骤都要烂熟于心。对他们来说,裁判的过程,也是学习的过程。
穿上这身裁判服,就有一种庄重的感觉,对待比赛不再任性随意。每一次判罚都如履薄冰,生怕出一点差错。对比赛负责,对选手负责,对每个人的努力负责。他们会认真、客观、公正地裁决,为参赛选手们提供良好的竞技氛围和高效优质判罚,公正地维护体育裁决的信誉。
球员——卧薪尝胆,只为荣誉
吕久彪只是球队中一名普通的成员。在球队中,实力可以决定很多东西。本来在队中只能作为替补的他,由于首发队员受伤无法参赛,只得临危受命,进入到12人的大名单之中。开赛的前几周,正午的学校热得像一个火炉,而他坚持和球队一起训练。下了课,换身衣服,急匆匆地就跑向了球场。直到快两点才满身大汗的回到宿舍。收拾收拾,又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去上课。
这样艰苦的训练持续了几周,每天顶着烈日练习。运球、过人、防守、投篮,手上都磨掉了好几层皮。尽管这么努力,但他上场的机会却还是很少。但他并没有太多的怨念。他说:“反正我的水平并不是很强,而且以后类似的机会还会有的,为了学院,也为了即将离开的“老人”们,我少上几场没什么。”
球队——无兄弟,不篮球!
新闻学院篮球队或许是众多参赛队伍中最年轻的一支,创立还不到一年这次的球赛可以说是球队的第一次集体亮相。据了解,这次出战的主力队员中,有半数以上是已经征战多年的“老将”。
展开全文
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,这次比赛既是他们代表新闻学院正是出征的首战,也是他们在赛场上的告别赛。
队内的其他队员告诉我们,为了参加安踏杯,本来可以早早离校的几位大四学长,想要一直等到打完比赛再离开。这其中,坚守的是对篮球的热爱,更不舍的是队员之间兄弟般的情谊。
新闻学院篮球队合影
篮球队的“新”队员,16级的龙叔(化名)是一个大忙人,身兼数职。他告诉我们,由于自己大一空闲时间很少,几乎没怎么和球队在一起训练过,所以和球队的联系特别少,甚至觉得自己已经不是球队的一员了。
直到大二,有了些空闲的时间,才开始和篮球队的新老队员们打打野球,那时候他才发现,他的名字依然在篮球队的群里。
我是你龙叔u
从那以后,我开始慢慢和他们一起打球,但那个时候,我其实还不算正式队员,毕竟一年多没训练没参加过比赛。在半个月前吧,经历过很多次球队的集体训练后,我慢慢融入了这个球队,我又重新和篮球队队长正式申请,加入篮球队。当时,他回了我一句话:无兄弟,不篮球!我觉得,这就是我喜欢和他们一起训练,一起打篮球,即使上不了场,也愿意在场下为他们加油鼓气的原因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或许在某个夏日的一场球,会成为他们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回忆。有的人自从大学毕业就封球归隐。不是他打不了了,,不是他不再热爱篮球。而是再也没有人能陪着他挥洒汗水,一起振臂高呼。
从初中到高中,从高中再到大学,我们打了那么多年的篮球,爱了那么多年的篮球,其实真正忘不掉的,是那些陪着我们流过汗、受过伤的兄弟们。
安踏杯虽然每年都有,但是那些一起打球的人,却不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。
“等你回来打球”。这句话,是我们独特的问候。
感谢篮球,让我们相遇相识。我们的友谊,起于篮球,但不止于篮球。因为篮球,大家逐渐走到一起,逐渐熟悉彼此。
我知道我们会走的更远,会一直走下去,走的很远很远,直到那些曾在你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。但我相信:那些曾经挥洒过的汗水,那些球场上碰撞的伙伴,终究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。他们,是我们永远忘不掉的兄弟。
无兄弟,不篮球!
他们的征途还在继续
安踏杯的故事还有很长
我们下次再为你讲
编辑:吴晓昊 赵健
图片:赵健 新闻学院篮球队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